1 、产品规范/测试大纲
产品规范(或测试大纲)明确是科学仪器或关键核心部件检测试验的重要依据,项目牵头单位应参考相关产品标准编制包含功能检查、指标测试、环境适应性试验、电磁兼容性试验、安全性试验、可靠性试验等内容。规范或大纲的内容要素应齐全,且具备通用性,能为后续制定相关产品标准奠定基础。产品规范(或测试大纲)应经专家组(包括责任专家、行业专家和用户专家)评审并形成评审意见,第三方测试机构按照产品规范(或测试大纲)进行测试和试验,第三方测试机构应避嫌——与项目/课题单位没有直接或间接的直属关系。
2 、第三方测试
涉及功能检查、性能指标测试、环境适应性试验、电磁兼容性试验等内容,异地测试应在具备CNAS或CMA资质第三方检测机构完成,且在其授权范围内承担相关任务。测试地点应与牵头单位或集成研制单位非同一个城市,测试环境条件可控,所用仪器设备应计量校准且在有效期范围内,出具带有CNAS或CMA资质的测试报告。指引给出了特殊情况处理意见:如出现科学仪器或关键核心部件体积重量过大,确实无法实施第三方异地测试,或因测试能力要求特殊第三方测试机构无法出具资质报告的情况,项目牵头单位应提出申请,在评审过程中经责任专家论证同意留存可向专业机构报备的材料,后续出具非资质报告的风险才具有可控性和相关支撑证据。
3 、可靠性测试
平均故障间隔时间(MTBF)可引用现行的标准方法,包括GJB3947A、JB/T6214等国军标、国标和行标。值得注意的是一类标准体系(如JB/T 6214、GB/T 5080)考核的是MTBF规定值θ0,一类标准体系(如GJB899A、T/CIS03001.1)考核的是MTBF最低可接受值θ1,两者具有较大的区别。其实施方法选择的差异将可能导致较大的不公平性和评审时的分歧,方法统一也十分值得相关管理方和专家组关注。从仪器专项指南指标表达的逻辑来看,应该考核的是MTBF最低可接受值θ1,然而整机3000小时和部件5000小时的考核通过又确实不易,当做MTBF规定值θ0则考核时间相对缩短一半,通过考核难度自然降低。另外,指引提出:a)体积庞大无法开展可靠性测试的可用可靠性预计代替;b)可采用加速试验缩短可靠性测试时间。值得注意的是:1)可靠性预计无法代替可靠性验证,不要轻易采取可靠性预计,避免评审时有专家提出质疑推翻;2)如采取加速试验,则样机要足够皮实(主要是要有设计余量和物料参数余量),经受得住更高的应力而不至于损坏而无法正常测试。
4 、技术就绪度评价
指引提出了依据GB/T 22900-2022、GJB7688-2012和GJB7689-2012标准的要求,没有再引用12.5和13.5的技术就绪度自评估指南,值得项目单位注意的是:a)相关评估内容、证据和方法应更新;b)指引提出工程化要求更高,提出了技术总结报告和研制总结要求;c)如采用GJB需要提供的证据文件将更多更广;d)指引提出了专家评审要求,包括报告及相关证据的评审、生产能力和实验室的考察等。
5、 产业化评估
指引提出了:a)产业化能力自评价和第三方机构评审并形成评审意见;b)销售证据需要合同、发票、发货记录(建议大家还是最好有银行流水)。不少项目单位提出了年生产能力的指标,除开展产能评估,还应结合指引关注产业化能力要素陈述其对标实现情况。
6 、关键核心部件国产化
指引提出了:
a)一般情况下所用材料、器件、芯片符合国产化要求;b)审核元器件和关键核心部件清单,客观评价和认定国产化情况。不少单位提出了国产化率、自主研发率的指标,可结合国产化资料清单和第三方评价一并完成。
7 、应用开发和用户使用
值得注意的是专项指南提出了整机2个领域应用和部件2类仪器应用的要求,指引提出了用户使用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。用户使用报告并不需要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,用户出具即可,项目参与单位中的用户单位可出具用户使用报告。